中風患者靠手術與復健重生 神外醫師籲重視血壓控制
65歲蔡先生是一位退休人士,平常無運動習慣,年輕時有吸菸但已戒菸20年,固定在診所追蹤高血壓及糖尿病已經10年了,有一天早上,家人發現王先生倒在廁所門口,講話變得小聲模糊,眼神一直往右看伴隨左側無力,緊急送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救,接受電腦斷層掃描後診斷是右側出血性腦中風,因為血塊量達30毫升,神經外科張照元醫師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內視鏡血塊移除手術,手術過程順利並送往加護病房照護。在加護病房時病人意識逐漸清楚,在移除身上管路後轉去普通病房復健,住院過程當中曾因為吞嚥及咳嗽變差發生吸入性肺炎,也因為長期臥床且解尿困難有放置尿管曾有過泌尿道感染,張醫師透過投藥觀察及安排後續復健計畫,病人逐漸復原,出院時左側肌肉力量已經進步到可以水平移動,也成功移除鼻胃管可以從嘴巴進食。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12年台灣的十大死因:腦血管疾病排名第四名,雖然自發性顱內出血只佔中風15%,可是早期死亡率30%~40%,即便存活下來病人仍有很高的機會處於失能的狀態,日常生活需要依賴他人的幫忙。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神經外科張照元醫師指出:目前常見的顱內出血原因有高血壓性小動脈硬化病變(arteriolosclerosis)、類澱粉血管病變(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前者危險因子有高血壓、糖尿病 和年齡,後者和年齡和特定載脂蛋白基因有關,其他顱內出血的原因還有顱內血管不正常的變異,像是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毛毛樣腦血管病等。針對不同的出血性中風,可能採取的檢查包括非侵入式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到比較侵入的顱內血管攝影等,當出現顱內血塊量多時,往往對周圍腦部組織產生壓力,嚴重時甚至產生腦脫疝、腦幹壓迫等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手術移除血塊可以降低腫塊效應、移除血塊降解時產生的有害物質以及減少周圍腦水腫的程度,目前手術的選擇包括開顱減壓手術移除血塊或微創手術搭配內視鏡或立體定位血塊清除術,依照出血類型的不同及病人的臨床狀況,適合的手術方式也不同,其他像是顱內壓監視器、腦室腹腔引流術也有可能會用在顱內出血的病人身上。
在急性期過後的顱內出血病患時常有嚴重的功能受損包括認知障礙,包含語言表達不清或無法離解,運動及感覺的能力喪失,此外還可能須放置鼻胃管、尿管和心理憂鬱等問題,對患者的整體身體功能和家屬造成了嚴重的衝擊,整個醫療團隊和家庭的長期互相支持對病患來說非常重要的,適當的復健計畫也能夠持續改善他們的功能障礙。
最常見顱內出血的危險因子就是高血壓,根據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以往高血壓的定義為”140/90mmHg”, 自從2022年以後高血壓的定義下修為”130/80mmHg”,並且建議測量血壓以”居家量測”為主,要改善高血壓可以從生活型態調整做起
- 每日攝取鈉量控制在 2-4 克
- 酒精限制:無飲酒習慣者不應開始飲酒,沒有乙醛去氫酶(ALDH2)基因功能障礙的族群,男性酒精攝取量應限制在每週小於100克,女性則應限制在每週小於50克。而有乙醛去氫酶(ALDH2)基因功能障礙的族群,男性酒精攝取量應限制在每週小於64克,女性則應限制在每週小於28克,以改善血壓並降低死亡風險,嚴禁暴飲(定義:男性 ≥ 5 杯、女性 ≥ 4 杯/2 小時內),以降低血壓與心房顫動、中風及猝死風險
- 體重控制:理想BMI為 20–24.9 kg/m²
- 戒菸:完全戒除傳統與電子菸
- 採取DESH(得舒飲食),多吃蔬果、低脂乳製品、全穀、堅果、魚與家禽,減少紅肉、含糖飲料、飽和脂肪與甜食,可以適度攝取綠茶或紅茶,
- 每週 5-7 天進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次至少 30 分鐘,可搭配阻力訓練,但是不建議未控制高血壓者(SBP > 160 mmHg)進行高強度運動,也可以從事如如太極、瑜珈、冥想等較靜態的活動
出血性腦中風是一種急性且危險的疾病,及早識別與治療對於改善預後相當重要。除了醫療團隊的照顧,病患與家屬也應了解相關知識,積極配合醫療團隊進行治療與復健,以促進功能恢復與生活品質提升,一旦發生顱內出血,可以記得簡單的口訣FAST:
Face:觀察臉部表情及嘴角是否對稱移動,
Arm:手臂打直平舉是否可以不落下
Speech:語言表達跟平時有一樣還是講話不清楚
Time:記得最後觀察患者正常的時間並撥打119
若以上臉部表情、手臂活動、語言表達有一項異常,中風的機率即高達七成,能夠辨識這些病灶並且尋求醫療幫忙可以有效入院的時間,院前的通報也可以使病患得到快速的檢查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