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頦痛打不開? 牙槽痛不能吃芭樂?
中醫針灸科徐堅銘醫師
越來越多民眾因為顳顎關節障礙,俗稱「下頦痛」尋求中醫針灸治療。近期有一位年輕女性患者因為下頦痛,嘴巴只能打開到一半,不能吃咬硬物,還伴隨著頸部痛、頭痛的問題, 經牙科醫師轉介到中醫門診進行中西醫合療的案例。牙醫師對這位患者的診斷是由於肌肉緊繃而造成的顳顎關節障礙。經過中醫協同牙醫合療後,患者下頦痛及其它疼痛症狀都得到較為滿意的改善。以下就對顳顎關節障礙進行簡介,並說明中西醫合療的優勢。
一、顳顎關節障礙醫學定義: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牙科和顱顏研究所的資料『一組超過 30 種導致下顎關節和控制下顎運動的肌肉疼痛和功能障礙的病症』;任何阻礙肌肉、骨骼和關節複雜系統協調工作的問題都可能導致顳顎關節障礙。
二、病因及症狀
病因:多樣而複雜,簡述如下。
- 常見原因:咀嚼相關肌肉影響、姿勢不當、生活壓力、外力撞擊、基因。
- 次要原因:習慣咬牙咬硬物、夜間磨牙、年長關節退化,顳顎關節先天生長障礙。
主要症狀:
- 嘴巴開合或咬東西,尤其是較硬食物等造成顳顎關節疼痛。
- 開口受限(打開嘴巴,量測上下門牙距離不到4公分)。
- 嘴巴活動時出現關節的聲響。
其他可能伴隨症狀
- 頭痛、頭暈、頸痛。
- 耳鳴、聽力損傷。
- 牙痛、咬合不正。
- 情緒障礙。
三、流行病學(根據研究方法,數值差異較大)
- 根據研究調查,約有6%至12%的人曾出現顳顎關節不適症狀,且好發於20至40歲、女多於男。則隨年齡增大而發生率降低。
四、顳顎關節障礙的診斷分類:醫學上相當詳細複雜,在此介紹民眾常發生的三種狀況:
- 咀嚼肌系統障礙:因咀嚼相關肌肉受傷或不當使用的角度比如說顳肌、咬肌,胸鎖乳突肌等等,都可能造成直接顳頷關節疼痛的狀況。延伸來說,如果因為整體肌肉的不平衡狀態,而造成姿勢的不良,因為整體力線的變化,影響到顳頷關節的受力,也可以歸類在此類型中。
- 顳顎關節障礙:臨床較常見的比如說關節盤的輕度向前位移發生嘴巴開合扣扣的聲音;關節盤向前位移較為明顯而嘴巴打不開;或是一些關節較鬆甚至與脫臼;關節本身、關節囊,關節韌帶等組織或週邊組織的發炎都算在這一個大範圍裡面。
- 心理身心因素:還有學者指出得到「下頦痛」患者比沒有 「下頦痛」 的群眾具有更高的心理社會負擔,也就是說身心科相關疾病,如焦慮、憂鬱等與「下頦痛」共病傾向。
五、「下頦痛」應該看什麼科別?
因現代醫療知識普及,多數民眾也會直接尋求對於「下頦痛」具有高度專業知識牙醫師、口腔外科醫師,更有牙醫成立專門治療「下頦痛」的門診。當然「下頦痛」症狀的民眾可以去耳鼻喉科、神經科,復健科、骨科甚至身心科醫師門診諮詢,可排除其他原因所造成相關症狀。
六、中西醫合療的優勢
對於顳顎關節障礙,中醫輔助牙醫或其他西醫相關科別之中西醫合療,是本院的一大特色。
中醫具備以下的特色:
- 直接透過針灸達到關節止痛的效果、針刺咀嚼肌改善肌源性顳顎關節障礙。
- 內服、外用藥也有一定的療效。
- 對於怕針灸的民眾,無痛生物能特殊頻率雷射針灸直接照射肌肉或是關節部位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 中醫門診可進行肌肉按摩、傷科手法及衛教以增進關節活動度。
- 適當的運動衛教,以改善不良姿勢,使人體力線調整,降低顳顎關節壓力。
- 某些患者顳顎關節開合偏移,長期容易造成關節磨損,可透過選擇性肌肉針灸調控關節周邊張力。
七、案例分享—能夠再咬芭樂真好!
一位67歲女性, 111/3開始接受診所半年的植牙療程,期間開始出現的「下頦痛」的問題,牙醫師依症狀及X光評估,診斷「顳顎關節退化」,以止痛藥給予治療。病患經介紹至本院針灸門診,除針灸外,醫師也進行溫和矯正的手法及建議加強咬合肌肉耐力訓練、頸區核心肌群訓練、「校正開口下頦偏移」等衛教居家運動。大約經過3周共6次的治療後,病患開口度由1.5公分左右增進步到3.5公分;可以咀嚼脆芭樂之類食物而不痛;開口叩叩聲音減輕而且開口下巴偏移狀況改善。
中醫師判斷,本案例除了「顳顎關節退化」的問題,也有一些關節軟骨的位移、及咀嚼肌僵硬失衡等狀況,因此採用一些柔和的矯手法來改善關節軟骨位移;用針灸放鬆緊繃的肌肉並且止痛;以衛教居家運動來維持治療成效。患者也為能夠重獲飲食樂趣而感到滿滿喜悅。本案例也突顯出「下頦痛」若中西醫合療通常可以得到加成的效果。
小叮嚀-
有顳顎關節附近疼痛的民眾,可先檢視自身是否有同邊咀嚼的習慣,或是經常咬太硬的東西,不自主咬牙的習慣,打哈欠嘴巴開太大,講話過多,長期固定某些姿勢造成肌肉僵硬。如果有,就醫前可以試著改變上述習慣,通常疼痛症狀可以獲得不錯的改善。若是效果不佳,盡速就醫,請專業醫師協助找到真正病因。
預約掛號徐堅銘醫師: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