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肝膽腸胃科 黃克章醫師
便秘是一常見而令人困擾的症狀,在歐美國家每年約有1.2%的人發生,而將近有20%成人在規則服用緩瀉劑。其定義為大便形狀小而硬、難以排出(不論其排便次數);而便祕的相關的症狀,包括不經常排便或不完全排便的感覺、啟動排便有困難、需用力排便、和腹部氣脹的感覺。
一般正常排便狀況為「一天排便三次至三天排便一次」,並非「每天都要有排便」,重點是大便的稠度而不是排便的頻率;例如:一天一次或兩次硬便困難排出的人被認為是便秘,但每兩天或三天一次舒適地通過軟便的人就不是便秘。
引起便秘的原因非常多(如表1),而以飲食、生活形態和腸蠕動改變(如腸急躁症候群)最為常見,其便秘可能有其他潛在的疾病,需進一步檢查。
表1.便秘的原因
排便習慣的改變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第一個徵候,或是其他較少見的嚴重內科疾病,因此,完整的病史、物理檢查和充分的檢查,如影像檢查、大腸直腸鏡的檢查等,均為必要的步驟。臨床診斷更要詢問所謂「警訊性症狀」,以排除癌症的可能,如體重減輕、直腸出血、裏急後重(指有想要排便的感覺可是又解不出來的情形和疼痛等)。
便秘的治療(如表2),大部分純便秘的患者,透過調整其飲食、生活形態即會看見排便狀態明顯進步,如多攝取水分、補充纖維性食物及規則運動。
一般狀況下,人體獲得足夠的水分,便可以保持糞便柔軟並緩解便秘之情形。水分也可以從飲品或富含水的食物中獲取它,如茶飲、湯品、水果和蔬菜,但限制或避免咖啡因和酒精。
纖維性食物分兩種:一為不溶性纖維,會增加糞便的體積,並協助它更快地通過腸道,常見的良好來源是全麥麵包、義大利麵和穀物;二為可溶性纖維,溶於水後幫助增加排便量,常見存在於豆類,如豌豆和其他一些植物性食物中。纖維性食物的特性,包括植物細胞壁多醣類,如植物纖維質、果膠;如易取得之全麥麵包、全殼麥片、未去皮的水果和蔬菜、豆類、糙米和甜玉米;部份可能會被大腸細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甲烷、二氧化碳和氫氣,進而增加糞便的量、加速腸蠕動通過時間,臨床可做為大便軟化劑(減少水分在吸收的時間)、增加大腸內細菌量、減少憩室疾病和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
除食物及水分攝取補充,身體太多的停機時間,使便秘情形更有可能發生。用完餐後,在運動前至少等待一個小時,身體才有足夠時間消化剛進食的食物,且建議每天進行連續步行10-15分鐘數次,或高於此強度之運動,幫助身體消化食物及產生糞便。
如果經以上作為仍然便秘,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比如醫療狀況或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此時治療應著重其潛在疾病,若發現潛在病因,應先治療其潛在疾病。若找不出特別的原因,或對於生活形態的調整無反應者,可能需使用到緩瀉劑。然而,緩瀉劑治療要盡可能小心,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低血鉀症和無張力、無功能性大腸。
緩瀉劑主要有四大類:(1)擴大體積藥劑,(2)滲透性緩瀉劑,(3)刺激性緩瀉劑,(4)糞便軟化劑。每一種藥物均有其缺點,服用增加糞便體積藥劑(bulking agents)時,需多飲水以避免腸阻塞;不吸收性醣(如lactulose)會引起麻煩的腹部氣脹;刺激性緩瀉劑可能引起腹部絞痛,最後導致無張力性腸道;Danthron 製劑長期使用有致癌危險性,只建議給予末期患者或因鴉片類藥物所引起的便秘;而具瀉藥性質的溶液(polyethylene glycol),可用於大腸鏡或鋇劑灌腸檢查前腸子清洗,它並不適於第一線治療便秘。
表2.便秘的治療
黃克章醫師預約掛號: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