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部/戴家瑜醫師.許麗娟醫師
依據我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均呈現增加的趨勢。臺灣人平均身體質量指數及肥胖盛行率,雖不及西方國家高,但平均體脂肪較白種人高,因此易罹患代謝疾病。此外,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冠狀動脈疾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及腎臟病變等,多與肥胖有關,因此健康體位(適當的身體組成與體態)極為重要。
中醫觀點
《素問.通評虛實論》:「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素問.示從容論》:「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
《醫門法律》:「肥人濕多。」
肥胖症可由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少動、久坐、久臥等不良生活習慣引起,與肝、脾、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臟腑功能失調使痰濕或過多的水穀精微積聚而成肥胖。
中醫常用穴位
天樞:疏調大腸,扶土化濕,理氣消滯。
足三里: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
豐隆:和胃氣,化痰濕。
上述穴位可透過平時積極按摩,或是尋求中醫師針灸療法,刺激穴位,進而達到調理效果。
減重應注意什麼?
- 不吃零食和宵夜,避免辛辣油膩過鹹過甜及加工的食物,不喝冰飲。
- 以三餐為主,不省略或偏重任何一餐,定時定量,只吃8分飽,不吃剩菜,飯後立即刷牙。
- 進食順序:湯→青菜→肉→飯,細嚼慢嚥增加飽足感,多吃蔬菜保持腸胃暢通。
- 適量飲水
- 每日半小時輕量運動
原始圖片來源:https://www.irasutoya.com/2013/12/blog-post_5585.html?m=1;中醫部後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