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 張益銓醫師
58歲李先生,有糖尿病史,近期控制穩定,工作需長時間久坐並使用電腦,去年11月突然發生左側上肢明顯麻痛,嚴重到無法維持姿勢之情形,且其麻痛範圍廣泛,自肩部牽延至上臂後側與前臂背側,並合併有頸部轉頭、肩部無力無法上舉之情況,其不適症狀在不同姿勢或動作下有不等程度的變化,由於上述症狀嚴重影響到李先生的日常生活,甚至無法勝任其常規工作,因此求診至本院中醫。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張益銓醫師了解李先生病情後,進一步詢問與檢查發現,李先生上半身頸椎排列錯位、稍有駝背,且在張醫師從李先生頭頂往下進行擠壓的壓頂試驗(Spurling test)檢查表現為陽性,下壓的過程中有症狀加重之情況,表示李先生之病情可能肇因於頸部神經根性壓迫所致,因此建議李先生除了針灸治療外,需再至西醫進行X光檢查以做更進一步的釐清與確認。
李先生至他院進行X片檢查後發現,左側的第4、第5、第6的頸椎椎間孔有狹窄,表示從此處所過支配左側上肢的神經應有受到壓迫,壓迫位置與其症狀有高度符合,且該處亦有骨刺之增生,若不開刀應予以復健等保守治療,避免情況惡化。張醫師參考其檢驗結果,表示於頸部壓迫的鄰近區域給予針灸刺激,配合電針,能夠有效緩解麻木疼痛、輔助神經修復、進而促進肌肉力量、改善功能表現等效果。在經過為期三個月、每週兩次的針灸治療後,李先生在今年1月的症狀已經改善超過八成以上,上臂與前臂的麻痛情況已經很少發生,頸部與肩部因為麻木疼痛的活動不利也因此緩解,目前已可勝任常規的工作,部分症狀僅在較勞累時會有輕度表現。
張醫師表示,手麻或痠痛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中醫針灸治療效果不錯,但關鍵是鑑別造成症狀的部位,其疾病的成因可能與患者的生活型態或使用習慣有關,部分患者的症狀又可能受到像糖尿病等內科問題所影響。臨床上,鑑別神經損傷受到壓迫的位置,首重於區分為是屬於根性壓迫或是週邊性壓迫:根性壓迫與年老、骨性結構排列改變、椎間孔狹窄等造成所對應的神經分布區域有不適的症狀;週邊性壓迫,如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常見在長期使用鍵盤或手腕部活動的族群,亦會在其神經壓迫的區域有不適症狀,如手掌大姆指側前三指半;而症狀分布範圍較不典型的臨床表現,如胸廓出口症候群,屬神經所過的路徑受到肌肉壓迫所致,可能須優先處理肩膀內側的胸小肌或頸部外側的斜角肌。
此外,李先生雖然有明顯改善,但其工作需久坐長期使用電腦,此類族群容易出現不自覺聳肩、頸部往螢幕前伸、夾胸、駝背、圓肩等外觀表現,長期在此姿勢下,亦會導致對應肌肉的緊繃或無力、頸椎排列錯位,日久亦可能導致上肢麻痛,或成為神經受到壓迫的主要或加重原因。醫師建議應每天維持挺胸、夾背、收下巴的姿勢伸展,避免問題發生或惡化,雖然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此類問題所造成的不適,但日常生活習慣的調整,以及配合正確的伸展與矯正運動,方能穩妥的控制與穩定病情,也呼籲有類似症狀民眾,需多留意自身坐姿習慣,或有類似情形,盡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