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科 劉佳玲職能治療師 謝文逸主任
台灣每年有3~5萬人中風,而其中有1.3~1.5萬人死亡,根據2019年統計資料,因為腦血管疾病就醫的,更超過58萬人,「中風」也一直是台灣十大死因的第四名。
據統計,中風後上肢動作缺損為復健治療時常見的功能損傷,僅不到1/3的病人在接受密集治療後,上肢功能才可能獲得良好恢復;而大多數中風病人的患側手在中風後6個月,高機率失去功能,進而嚴重影響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
傳統復健治療上,對於上肢能做的治療非常有限,且大多是近端肢體的動作,對於遠端動作多讓病人進行抓握取物、捏夾子等活動,但也只適用於上肢障礙較輕的病人。
對於動作障礙較大的病人來說,由於自主幅度有限,只限於維持關節活動度,較難引發病人學習意願。若能透過練習手部動作刺激神經網路,進行早期治療,有愈高機率幫助患側復原。
本院於雲林地區率先引進「鏡像手復健機器人」服務鄉親。有別於傳統復健,治療師為病人健康的單邊手穿上黑色手套,上頭配有感應器,會偵測手套的動作變化,回傳機械手馬達,再有如照鏡子般,輔助原本無法做動作的患側手同步做出動作。藉由左右手的協同操作,即可讓患側手抓取物品,感受原本無法動的肢體重新體驗動作,病人也能覺得自己更能控制自己的手指,而且不再感覺手指那麼緊綁。這種有感受的治療情境,對病人的大腦神經活化非常有幫助,進一步提升復健的療效。
在治療的安排上,治療師將依據臨床經驗,並針對病人復原狀態安排治療內容,制定適合病人的個人化訓練任務,透過重複練習、直接的本體感覺回饋、多元的動作設計,可有效促進受傷大腦區域神經再連結,重塑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的動作控制,也能讓手部障礙較大的病人覺得治療更有趣、更有變化,進而提高病人參與復健的信心與動機。
謝文逸醫師預約掛號: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