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部/張家豪醫師.張益銓醫師
※ 秋日節氣
時序進入秋季,天氣逐漸轉涼,在這季節轉換之際,天氣常忽冷忽熱,此時更要注意身體保養,以免疾病上身。中醫認為秋氣與人體肺臟相應,肺與秋同屬於五行之「金」。秋主燥金,燥為秋季主氣,燥氣襲人,其性乾燥,易耗津液,臨床上常表現在呼吸道疾病及皮膚症狀。因此,如何「養陰潤燥」是秋季養生的重點。
※ 秋季常見病症
秋季時大地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日夜溫差大,氣候乾燥少雨,不穩定的環境條件,對人體抵抗力亦是一個相當大的考驗,容易產生一系列的上呼道問題,包含慢性鼻炎或過敏性鼻炎,許多人的過敏開始加重,會出現鼻涕噴嚏,鼻塞鼻水、鼻涕倒流的問題,還會合併眼睛癢、鼻子癢、皮膚癢,再加上空氣乾燥,夜間不小心揉鼻子就會導致流鼻血,若不及早治療,未來就慢慢演變成鼻竇炎的狀況。此外,由於人體水分過度蒸發,腸胃功能變弱,也可能引起皮膚乾燥或大便乾結等問題。秋天也對應「悲」的情緒,一般人容易憂傷、情緒不穩,甚至有抑鬱、憂鬱症等情形發生。
秋季氣候有偏熱、偏涼的不同,夏秋交接之際,在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時,感之者多病「溫燥」; 若是秋深初涼,西風肅殺之時,感之者多病風燥,即「涼燥」。溫燥之證侯:惡寒較輕,並在短時間內隨汗出而消失,鼻中有燥熱感,痰稠而黏,口渴,舌邊尖紅赤,津液的損傷程度較涼燥為甚。涼燥之證侯:惡寒較重,持續時間亦較長,表寒證,頭痛體痛,鼻乾口乾舌燥,乾咳連身,胸滿氣逆,兩脅脹痛,皮膚乾燥。
※ 秋季如何養生
◎ 作息
《黃帝內經》提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秋天是萬物收斂的季節,跟夏天萬物茂盛生長剛好相反,因此秋天時植物表現落葉紛紛以及鳥獸動物減少外出活動以儲備過冬能量。人體氣血運行也隨「秋收」之氣而衰落,逐漸向「冬藏」過渡。故養生家強調,人氣亦當順應秋氣而漸收。此時應早睡早起,心境也由春夏的活潑心情轉趨沉靜,同時建議配合多變的天氣採取洋蔥式的穿搭。
◎ 飲食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在五行理論中,肺屬金,對應的顏色為白色,因此許多白色食物具有滋陰潤肺的作用,建議多食用平性白色食物,若偏寒涼應少吃,或煮熟食用,也可加一些性溫的蔥、薑等來調和。如梨子、白木耳、蓮子、山藥、豆漿、蜂蜜、秋葵、蓮藕、蓮子、甘蔗、蘿蔔等食物都有滋潤身體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