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科室介紹
- 骨科
- 特色介紹
科室介紹
特色介紹
Feature醫療服務項目:
人工膝關節手術
膝關節有病變,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軟骨遭磨損破壞,甚至缺損變形而引起疼痛,就會造成日常生活行動受限。常見的原因有退化性關節炎(俗稱骨刺)、類風濕性關節炎、外傷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骨壞死等。經由外科手術裝上人工膝關節可得到改善。
人工膝關節是由金屬和高密度塑膠質材,依照人體膝關節的構造、形狀、功能製作而成的。醫師會衡量您的關節磨損的程度和膝關節的活動能力,把已經磨損的軟骨、骨頭切除,而以人工膝關節來取代。
( ▲ 人工膝關節術後感染重建,置換由3D列印技術,製作出來的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假體-暫時性人工膝關節,經數月抗生素治療,待感染問題有效控制後,再手術重新置換新的人工膝關節。
人工髖關節手術
髖關節發生病變,關節面軟骨受到嚴重磨損破壞,甚至缺損變形,因而引起疼痛,就會造成行走不便、動作受限的問題。常見的病變有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等。外科手術的治療方式,便是切除損壞的關節和股骨頭,安裝人工髖關節。換了人工關節之後,關節就不再疼痛,不必再長期服用止痛藥,也可恢復正常之髖關節功能。
人工髖關節的構造與人體原本的髖關節相似,由合金體(人工髖臼杯)加上塑膠(墊片)組成的杯狀物,與一個合金球幹體組合而成,利用人工彌補物,置換有疾病或損傷的髖關節,以模擬球狀關節與股骨連接,以取代人體髖關節功能的一種骨科手術。
關節鏡手術
關節鏡是一套精密光學內視鏡影像系統,為一種微創關節手術的方法。與傳統手術必須傷口切開病人關節,在直接目視下進行手術相較,關節鏡手術只需透過三到四個一公分的小傷口,使用內視鏡、及專用的內視鏡手術器械,由醫師一手操控關節鏡、一手操作器械,在螢幕的輔助下進行手術。關節鏡手術有傷口小、住院時間短,恢復時間快等優點。
關節鏡手術廣泛運用在身體各關節病變的診斷及治療,它的適應症,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十字韌帶重建、半月板損傷及關節軟骨疾病修補與治療、關節內游離體取出、與其他關節內疾病診斷與治療等等。
椎體成形術
手術在X光的導引之下進行,以細針將骨水泥注入塌陷的椎體來強化椎體的支撐力及穩定性。手術只需要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短、幾乎不會失血,大部分的病人在手術之後就可以下床行動。約3mm的皮膚切口,藉由特製套針將人工骨水泥灌入椎體塌陷處,以達到止痛目的,這就是俗稱的「灌 漿」。研究顯示,約8成到9成左右的病患術後疼痛狀況明顯改善,從無法翻身進步到可以下床活動。手術後,建議穿著背架至少1個月並搭配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才有最佳療效。
( ▲ 氣球撐開術+椎體成形術)
腰椎無鋼釘顯微手術
應用在退化性椎管狹窄的治療,稱為微創內視鏡椎管減壓術 (microendocopic decompressive laminotomy, MEDL),同樣是1.6公分的傷口,就可以將壓迫神經根的骨刺清除,將狹窄的椎管空間擴大,減輕病人的症狀,由於椎管狹窄的病患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家,微創手術的特點正好可以減少手術所帶來的併發症,也讓老人家可以在短時間恢復行動力,可以說是現在治療椎管狹窄最首選的手術方式。
腰椎內視鏡手術
針對下背痛、脊椎狹窄跛行、椎間盤突出併坐骨神經症狀、脊椎骨折導致神經壓迫…等,此手術不需要全身麻醉,是在病人清醒,局部麻醉狀況下進行。藉由X光機及內視鏡影像輔助導引,將脊椎突出之椎間盤移除,放鬆神經孔中被壓迫的神經根。在手術過程中,可藉由特殊的手術器械、雷射及幅頻灼燒技術,增加術後的成功率,手術傷口只有1公分,整個手術過程約1至1.5小時,術後病人即可感覺到明顯的症狀改善。由於傷口小、脊椎旁組織傷害小、恢復快,病人可在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自由行動,並且隔天出院。
微創脊椎融合手術
當脊椎骨刺合併有脊椎管腔狹窄及脊椎相鄰節間不穩定時,已不是單純能靠椎間盤切除術所能治療。此時,除了做椎板切除術來放鬆被壓迫的神經外,另需做骨釘固定及骨融合術,才能達到完整的治療。在全身麻醉下,首先用X光機定位,於脊椎旁處做約三公分的傷口,再藉撐開器,將脊椎旁肌肉逐漸撐開,先切除椎板及椎間盤,放鬆被壓迫的神經,然後再置入脊椎椎籠及骨移植物於椎間盤空隙中達成施行骨融合術的目的,最後再用X光機引導施行脊椎骨釘固定後,手術即可完成,病患的確能在經由小傷口的微創手術,穫得減輕疼痛及早期恢復的效果。
頸椎病變手術
前方頸椎融合術
由於頸部的活動範圍大,人體的直立姿勢又會增加頸部的負擔,因此,頸椎非常容易因老化、長時間的彎曲、固定姿勢、活動頻繁等而加速退化。大多數情況下,頸部的痠痛只要經由保守治療就足以改善,但如果保守治療無法消除不適,或麻木、刺痛的感覺延伸至肩膀、手臂、手掌、手指等,則可能代表頸椎有更為嚴重的病變,甚至可能需要進行手術。
1.移除椎間盤、骨刺及壓迫神經的椎骨部分:移除椎間盤稱為「椎間盤切除術」、 移 除椎板稱為「椎板切除術」。
2. 在空出的椎間盤空間內置入骨移植物,連接上下椎骨使其融合,形成堅固連結。 骨移植物可分為三類:取自自體骨骼,稱為自體移植;取自骨骼銀行,稱為異體移植;使用人造材質,例如鉭金屬或聚醚醚酮。
3.使用特製骨釘將金屬板固定於頸椎, 直到骨移植物融合完成。
後方頸椎融合術
後方頸椎融合術可以有效減輕疼痛,並緩解神經的腫脹、發炎和壓迫,加強脊椎穩定以回復正常功能。
1. 移除椎間盤、骨刺及壓迫神經的椎骨部分:移除椎間盤稱為「椎間盤切除術」、移除椎板稱為「椎板切除術」
2. 使用骨鉤或骨釘將金屬棒固定在脊椎後側, 以保持椎骨位置的正確,直到骨移植物融合完成。
脊椎側彎、駝背矯正手術
骨骼未成熟的兒童,穿背架矯正在統計數據上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側彎角度介於25 o~40 o之間則需要穿背架治療,背架透過骨盆與肋骨施力,間接作用到脊柱達到矯正的效果。近年來背架材質與製造技術日益精進,有全日形、夜間形、活動形的設計,可因為側彎的分佈位置,病患的年齡,生活習慣來選擇適當的矯正背架。穿戴背架矯正的兒童,因為脊柱的活動受到限制,更需要有規律的運動維持脊柱的柔軟性。骨骼成熟者的成人,一般不建議穿背架,因脊柱已無足夠彈性可矯正。傳統的矯正手術由支撐桿固定、綁帶固定,進化到3D立體全骨釘矯正。治療方式是將矯正用螺絲釘鎖在彎曲的骨節,以醫療鋼條串接,並調整螺絲至合適角度。
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疾病,該病的特點是低骨質量和骨組織的微結構破壞,導致骨骼的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骨頭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30歲以前達到最高峰,之後即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原本緻密的骨頭變成中空疏鬆,即為「骨質疏鬆」。
目前臨床上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可分為:造骨促進劑、破骨抑制劑,依給藥方式又分為口服及靜脈注射。
手術項目:
疾病名稱 | 治療方式 | 平均住院天數 |
退化性膝關節 | 人工膝關節手術 | 4-5天 |
退化性髖關節 | 人工髖關節手術 | 4-5天 |
腰椎椎間盤突出 | 椎間盤切除術 | 2-3天 |
腰椎狹窄症 | 椎板切除術 | 2-3天 |
腰椎滑脫症 | 融合內固定術 | 5-6天 |
脊椎畸形 | 矯正畸形,融合內固定 | 7-10天 |
壓迫性骨折 | 椎體成形術 | 1-2天 |
頸椎椎間盤退化性病變及突出症 | 頸椎前位椎間盤切除及融合術 | 5-7天 |
頸椎椎間盤退化性病變及突出症 | 全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 4-7天 |
頸椎椎間盤退化性病變及突出症 | 椎板整形術 | 7-9天 |